驻村干部现场检查榨油厂设备安装施工。本报记者张洪旭摄
【资料图】
海西新闻网讯(青海日报记者张洪旭)促增收、补短板、提效率,高质量、重落实、高标准……
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动员部署会以来,德令哈市闻令而动、精心部署,细化整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加强督导检查,推动有效衔接问题整改工作落实落细。
如何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如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书一单一承诺”工作要求,德令哈市紧盯“三个关键”目标任务,构建“1364”问题整改工作体系,选派27名市级领导下沉一线包联42个村,建立问题排查、整改、销号、评估闭环工作机制,运用“一访二评三联四查五调度”工作方法,全力推动整改工作见实效、有成效。
8月5日,记者走进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漫步在色彩缤纷的彩虹步道,周围绿树成荫,观光小火车不时从身旁开过,火车里载满进村游玩的旅客。
“采摘体验园、露营地、农家四合院……来到这里,人们可以暂离城市的喧嚣,尽享田园风光。”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说,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是村里全新打造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以“田园”为特色,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山水、田园、民居等可利用资源,通过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出以田园观光、有机农业、农事体验、亲子乐园、地域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村集体项目新发展模式。
“嘉年华当天,营业额就突破了1万元。”孙生朝是红光村村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土火锅店,谈起田园综合体项目,他高兴地说:“上个月的23日,是村民们难忘的日子,当天红光村乡村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启动,周边游客全都来到了村里,场面太热闹了!”服务员余永菊也是红光村村民,她说:“听到游客连连夸赞村里风光好,心里别提多骄傲多高兴了。”
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为村民及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农业升级、农村美丽、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新发展路径。2022年,红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2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自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德令哈市持续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据德令哈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项目办负责人铁茜介绍,2023年,全市共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9个,目前已开工27个,重点打造粮油加工、食用菌基地、藏羊等村集体产业,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支出率量化到月,形成月总结、季通报制度。
“尚大哥,最近家里怎么样?榨油厂的工作干得还顺利吧!”8月7日,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博带领工作队员,来到脱贫户尚朝寿家中,对其开展每月一次的上门探望、慰问工作。
“在家门口就有活干,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尚朝寿一边倒茶,一边聊起近期他的家庭和生产生活情况。“榨油厂每个月集中产油的那几天比较忙,平时不产油我就收拾收拾厂里卫生,这样既多了份收入,还能兼顾自家地里的活。”
今年57岁的尚朝寿因腿脚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平时在镇上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经驻村工作队入户家访排查,为保持尚朝寿收入稳定,将其安置在了村农副产品加工厂(榨油厂)从事辅助岗位工作。
这是德令哈市扎实推进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对有收入下降风险的群众及时进行帮扶的一个缩影。自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开始后,德令哈市严格落实强化收入监测帮扶动态管理,实行月排查、月记录监测措施,对2022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脱贫人口实行市、乡(镇)、村结对帮扶干部三级包联制度,并落实“一户一策”,对有收入下降风险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制定登记就业需求、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等“一对一”就业帮扶措施,巧用活用低保、临时救助等惠民政策,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令哈市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2元,增幅7.4%;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20303元,增幅13.6%。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