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好莱坞大片了
过于悬浮。
这个暑期,电影票房已40天连续天天单日破亿了。
【资料图】
这个数字,刷新了中国电影史上连续单日突破1亿元的天数纪录。
但火热之中,也有“凉感”:截至7月28日,《蜘蛛侠:纵横宇宙》和《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的票房仅有3.56亿和3.16亿元,远不及上映一周的《封神第一部》。
曾经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大片,现在不香了。
吸引力早已下降
事实上,好莱坞大片遇冷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有预兆。
回顾历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前15名榜单,会发现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少,逐渐被国产电影所替代。
早在2015年,好莱坞电影几乎占据了前15名榜单的一半;2019年剩下不到四分之一;而截至今年7月,《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是唯一“幸存”的好莱坞大片。
而这些电影的具体表现,也可以用“每况愈下”来形容。
这首先表现在首日票房上,好莱坞大片不再具有优势。
过去,好莱坞大片上映首日,在当天的票房占比中往往是最高的。例如《复仇者联盟2》至《复仇者联盟4》系列,首日票房占比都超过95%。这代表着,首映当天,每100个观众中有超过95人是冲着这部电影去的。
但今年暑期档,《碟中谍7》的首日票房占比低至谷底,仅有20%。而2015年《碟中谍5》的占比,还曾经近90%。
另一方面,好莱坞大片的热度也不如以往持久。
例如《变形金刚》系列,第三部时上映了半个月,每天电影院里还有超过一半的观影者去看该电影。但到了近期的《超能勇士崛起》,同样的热度只持续了5天。《碟中谍7》就更不用说了,首日的观众数都没超过40%。
特效不再吸睛
为什么好莱坞大片越来越不受追捧了?
首先,观众对大片主打的视听效果已逐渐脱敏。
距离《阿凡达》上映已过去了13年,当年卡梅隆用特效打造的科幻世界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但随着科幻片数量的增多,单纯的“炫技”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胃口。
这直接反映在票房的差距上。
在不计算通货膨胀的前提下,《阿凡达》的票房达到17.15亿,比《阿凡达:水之道》还多出0.18亿元。
《阿凡达:水之道》的豆瓣评分也仅为7.7分,远低于《阿凡达》,差评较多。
综合《阿凡达:水之道》和《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在豆瓣上的差评,好莱坞大片“又臭又长”的“剧情”已经让不少观众厌恶,“特效”也已经缺乏新意,“无聊”、“老套”、“莫名其妙”是观众给出差评的重要理由。
这其实反映的是观众口味的转变——空有技术不行,剧情才是王道。
对比一下近十年来票房冠军的类型,2019年前,动作、科幻电影更受欢迎,多次夺得票房冠军。但2019年后,剧情片崛起,故事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未能下沉中国市场也成为好莱坞大片票房受限的原因之一。
从数据上来看,一、二线城市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要受众,像是《碟中谍7》,超过60%的观众来自一、二线城市。
而相较之下,三、四线城市的观众更偏爱国产剧情电影,像是《八角笼中》《消失的她》,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占比都超过55%。
当一、二线城市观众开始厌倦好莱坞大片多年不变的“三板斧”,而三、四线城市这一广阔市场又对这一套“炫技+英雄叙事”不感冒,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自然很难突破。
关注本土
事实上,不吃好莱坞这套的并不是只有中国,近年来,很多国家的观众都更加偏好反映本土社会的电影作品。
比如在印度电影票房前20名榜单中,本土电影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相比2012年,十年间增长了200%。
日本、韩国也是本土电影更受欢迎。
当然,各国本土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像日本近两年来受欢迎的六部本土电影均为动漫,既包括《哆啦A梦》《灌篮高手》这种经典日漫IP,也有诸如《铃芽之旅》《鬼灭之刃》等“新”动漫。并且这些动漫的票房已经逐渐超过宫崎骏的电影,实现“自我突破”。
但更深层次上,与本土社会现实挂钩,是各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共同的特点。
例如,《消失的她》之所以话题度较高,是因为其击中了国内年轻群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婚恋关系中的爱和信任。而上映一周后便破10亿票房的《八角笼中》,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关注了“底层”和“草根”的“命运”。
而2019年火遍全球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探讨了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两大社会议题,为当年韩国票房的第五名。而在2020年,韩国总票房前十榜单中有7部是类似题材。
当然,大片(爆米花电影),只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类型,但这个类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能也是最具全球化特色的类型,曾经以顶级的视听体验,引领全球电影市场。但今天,见多识广的观众对电影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视觉感官刺激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弱,另一方面,相比于一个个悬浮于社会现实的科幻、动作、谍战大片,大家更青睐于关联熟悉生活或文化传统的产品,哪怕主角并不完美,叙事并不十分流畅。
说到底,故事才是电影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
标签:
上一篇: 8月2日ETF基金涨跌、申购和赎回
下一篇: 最后一页